“我们肯定是能不干的项目都不做了,不仅仅是(因为)价格问题,大家不冷静下来,交货也是问题。”
8月13日,面对光伏产业链价格快速飙涨,身处下游的某国内知名EPC企业负责人王大陆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他还预测,这将直接冲击2020年全年的装机量,差不多减少5GW~10GW。
近段时间以来,在供需失衡背景下,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单晶硅片龙头隆基股份(601012.SH)为代表的两家企业接连将产品提价后,光伏组件商已直呼“不能承受之重”,且出现了撕单、减产情形。而在电站下游,与上述王大陆观点一致的不占少数,目前市场也已经以观望的姿态进入博弈局面。
有观点认为,光伏上游肆意涨价,想赚取更多短期利益,但长期来看会破坏整个光伏生态链,拖慢了平价上网进程。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这属于市场行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如此形势下,光伏市场买卖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供需失衡下价格飙涨
随着疫情的悲观情绪淡去及光伏需求逐渐转暖,原本将走向旺季的国内市场又不得不承受来自供应链上游价格飙涨的考验。
8月12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公布国内多晶硅最新价格: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95.2元/kg、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93.4元/kg、单晶菜花料成交均价89.8元/kg。相比7月8日的国内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61.2元/kg、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59.3元/kg、单晶菜花料成交均价56.1元/kg,分别增长55.56%、57.50%和60.07%。
硅业分会多晶硅事业部主任刘晶表示,新疆地区半数以上产能检修减产,且尚未明确复产时间,同期需求稳步增加,供应严重短缺的现状依旧持续,为多晶硅价格上涨提供了支撑。据了解,叠加前期新疆疫情、两家企业发生生产事故,更加剧了多晶硅供给紧张的局面。
至于价格上涨逻辑,大全新能源(DQ.US)和通威股份方面均向记者表示,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价格就是供需的反应,硅料供应是比较刚性的,新增产能要到2022年初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投放。硅料目前供不应求,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涨价。光伏市场基本上还是一个自由经济的市场。”大全新能源董事会秘书何宁向记者说道。
多晶硅价格飙涨,快速向产业链下游传导。8月12日,隆基股份上调硅片价格:单晶硅片P型M6 175μm厚度(166/223mm)、单晶硅片P型175μm厚度(158.75/223mm)的价格分别上调至3.25元/片、3.10元/片,相比7月31日的价格分别上涨7.26%、6.90%。至此,隆基股份自7月份以来已上调3次价格。
而在此前,通威股份于8月10日也宣布提价,单/双面PERC电池(158.75和166)价格从7月24日的0.89元/瓦直接调涨至0.97元/瓦,涨幅9%;单/双面PERC电池(156.75)从0.87元/瓦直接调涨至0.95元/瓦,涨幅9%。
在此次涨价潮中,调价的企业被指涨价过猛、吃相难看。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次涨价中隆基股份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在硅片环节掌握话语权,而通威股份也是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双龙头的受益者。
业内人士认为,“不管是通威还是隆基涨价,不管是涨得多还是涨得少,这都是符合企业发展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供需关系上看,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市场供需情况,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多晶硅企业陆续复产,海外多晶硅进入国内市场,9月份供需会慢慢趋于平衡,预计10月份价格会有所回落。但由于彼时迎来供货高峰,价格并不会有太大降幅。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多晶硅价格已经到95元/kg左右,估计企业会观望一下。目前的价格再涨可能有点困难了,缺乏上涨的动力,同时这个价格已经具备了落后产能重新开启的条件,落后产能、高能耗产能都快复工了。
隆基股份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种走高的价格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硅片、电池、组件等在扩产,同时硅料扩产也在持续。随着硅料扩产进行,价格也将陆续下降。产业降本增效是主旋律,短期的价格上浮不改变降本增效之路。
被迫撕单、减产
在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硅片处于上游,电池、组件、电站开发处于中下游。
由于上游疯狂涨价,组件企业变得“骑虎难下”。
光伏咨询机构PV infolink分析,近期组件买卖双方都不太愿意在此时签单,其他新成交订单不多。据悉,面对本轮产业链涨价,组件企业之前以1.3元/瓦-1.5元/瓦签署的订单,面临亏损风险。
“按照多晶硅、硅片和电池片现有涨价情况,已与投资运营商签合同的组件企业可能做多亏多,不如毁约止损,两害取其轻。”某组件企业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表示。
记者了解到,撕单对象最先指向的就是民营电站开发运营商,其次是部分电力国企。
据介绍,由于涨价潮此起彼伏,目前撕单毁约的情形主要出现在一线组件企业,二线企业甚少。而撕单的企业至少要面临一笔不小的保证金损失,还可能要承受被拉入供应商黑名单的风险。
南网能源负责人李一鸣告诉记者,“我们对于撕单毁约的组件供应商的信任程度肯定会降低,未来可能会降低和这类企业的合作意愿。”
如此情况下,一家组件龙头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组件的期货性质决定其价格会受市场波动影响,我们重视契约精神,会持续履约。
晶澳科技(002459.SZ)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销售团队在积极跟客户(如电站投资商)进行沟通,以降低供应链涨价对生产的压力,尽可能减小对终端客户的影响。
不过,某电池企业负责人李磊也透露:“组件企业与‘五大四小’电力央企等电站投资商谈涨价,即使后者同意涨价,也仅能覆盖成本。”
不仅如此,目前一线企业的二季度订单早已饱和,三季度订单也趋于饱和。不过无奈之下,部分企业还开始减产,下调稼动率。
“一线组件企业基本上采用下调稼动率,尤其是取消外发OEM的形式,减少硅料的采购,尽量逼迫上游企业降价。”李磊无奈地说道。
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动也进一步波及到了海外市场。
“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是一样。现在海外客户第四季度没定下来的,都推到2021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了。对于新单子,价格好的会接收,卖库存。而对于老单子价格重新谈,没办法。”某组件企业欧洲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客户与我们共度时艰,我们也要找电池商谈。”
下游观望“罢工”
制造端涨价,下游光伏电站应用端是否会为此买单?事实上,下游电站端面对各环节价格上涨的压力,市场已呈现博弈的局面。
PV infolink认为,组件超过每瓦1.6元的价格让部分项目宁可延迟并网也不愿此时买单。同时,持续上涨的硅料、硅片、电池片价格也难以让组件在低于1.6元的情况下接单,在买卖双方胶着下,今年四季度需求必然受到冲击。
正如王大陆所说,“我们肯定是能不干的项目都不做了,不仅仅是价格问题,大家不冷静下来,交货也是问题。”
这种做法并非孤例。李一鸣告诉记者:“作为新能源投资方要测算投资回报率,因组件价格上涨导致投资回报率无法达到预期收益要求,我们在短期内不会进行实质性投资。”
李一鸣还表示,疯狂涨价更多是个别企业炒作,建议下游投资方需求减弱后再观察上游情况。
电站投资商对于上述涨价行为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上游企业打着所谓产能的幌子,利用国家平价上网和竞价上网政策期限,肆意涨价,想赚取更多短期利益,但长期看是破坏了整个光伏生态链,拖慢了平价上网进程,进而影响了终端投资市场,最终市场无形的手也都会反作用于上游。”某民营电站投资商高管李宏伟向记者表示。
他还表示,当初国家在制定平价和竞价政策的时候,是基于行业度电成本的下降水平来制定、测算的,但当前的市场环境已经完全背离制定政策时的趋势,针对此种情况,希望相关部门制定适当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放开并网时间节点,如放宽一个季度。
按照行业预期,2020年光伏并网规模将达到40GW~45GW,并于四季度迎来最强旺季。如今,这一预期恐难实现。
“涨价过高必然对终端形成负面作用。”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价格影响下,终端装机会减少5GW~10GW。平价项目会有可能推到明年。而今年价格下降到1.5元/瓦左右才能保证原预期装机量。
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张晓斌戏称,这次供应链的集中涨价,最后没有赢家。大项目集中观望,渠道端清理完库存开始“放假”,国内下半年装机猛增将成为“笑话”。